解码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锚定新质生产力 上海推动重点产业布局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暨“投资上海”活动周日前在上海开幕。在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关键词的大会上,不仅发布了上海2025年重点产业布局图,更通过发布20项重点应用场景、推动21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等举措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上海正以“因地制宜”的战略思维,努力构建一个兼具国际竞争力和本土创新力的产业生态圈。

  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目共睹。过去一年,上海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925个、总投资超1.1万亿元,亿元以上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优质项目占40%;工业投资规模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首次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11.1%。不仅如此,上海率先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这些数字如同跳动的脉搏,宣告着这座城市的产业雄心——以全链条创新生态和开放包容的产业环境,向全球投资者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方案”。

  “上海是全国首个同时形成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城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处长陈斐斐在谈及本次大会发布的产业布局图时,语气中透着笃定。

  2024年,上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2万亿元、汽车产业集群规模达1.1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模达1.1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规模达1.8万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从“规模扩张”向“能级跃升”的产业转型决心。

  “优质的产业集群不单单是公司数的简单叠加,而是‘生态浓度’的质变。”陈斐斐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的观点十分明确。

  为了更好提升产业集聚质量,上海正采取两大策略:一是“市区协同”,二是“场景牵引”。

  “所谓‘市区协同’,即将市级战略与区级特色深度绑定。”陈斐斐和记者说,去年上海发布的11个区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目前已全部突破千亿元规模,并且占各区的“产业浓度”都在10%以上,即这些千亿级产业集群都慢慢的变成了各区的主导产业,在各区的产业规模占比均超过10%。

  去年9月,上海发布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专家觉得,主导产业是上海各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主阵地。进一步深化“市区协同”,发挥各区自身优势,并持续推动特色化发展,是助力上海特色产业迈向新高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上海2025年重点产业布局图正式对外发布,包括前瞻部署10条重点产业链(其中已全面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成效、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

  在外界看来,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市区协同”,此次产业地图的发布与“市区协同”是一次有效结合。

  “万亿级产业集群是上海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是基本盘。‘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则是由各区积极主导,最大的目的是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特色赛道集聚区是具有百亿级产业规模基础,并已在相应的特色赛道内形成产业集聚,但还要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专业服务水平,提高能级。”陈斐斐说。

  另一个推动上海产业集群生态进化的重要策略可概括为“场景牵引”——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释放1542万平方米高标空间、配套509亿元定向投资、37个“揭榜挂帅”的全球“引凤场景”,用“真金白银”构筑的市场机会,为企业打开“技术变现”黄金通道。

  据介绍,从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到星闪芯片实验室,从氢能产业矩阵到人工智能医疗革命性应用,依托14个特色赛道集聚区的“全世界创新机会地图”,上海将面向全球企业开放37个重点场景,为全球企业打造“零时差”融入上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黄金入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对接等服务体系,上海正以极具性价比的“陪伴式”产业服务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政策环境,为全球高要求的创新创业英才提供首批启动场景和项目投入,凝心聚力推进产业集聚。

  “我们的战略是在中国发展、和中国一起成长。”张鹰表示,上海是法国达索系统亚太区总部,上海人才、营商环境优势显著。作为全世界工业软件巨头,法国达索系统近年不断拓展在中国的业务布局,经营事物的规模已涵盖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

  “就在上周,我们在上海布局了‘3D加速实验室’。”张鹰和记者说,该实验室主要立足于上海,致力于法国达索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孵化,以及引进先进的科技,使其成功在中国落地实施。

  据张鹰透露,该实验室已注册完成,正在做全面布局,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3D加速实验室”在上海的布局,进一步实现法国达索系统“在中国发展、和中国一起成长”的战略目标。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梯和自动扶梯制造、安装及服务企业,奥的斯早在2003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区域总部。奥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朱蒂表示,希望能和上海继续携手,通过持续投入技术探讨研究,加强上海全球研发中心“AI+按需维保”场景上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的深层次地融合,不仅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上海扎根,也吸引着本土企业来上海深耕。

  “吉利生态企业星纪魅族智能眼镜产品的核心研发技术团队及核心供应链都在上海,目前已经量产两代且得到了数万消费者的验证。”李书福表示,从绿色科技到智能生态,上海为吉利实现“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的愿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0年的实践证明,吉利投资上海的决策是明智而正确的,我们深切感受到上海产业基础、投资环境、发展形态趋势、区域联动与辐射能力的优越性。”李书福举例称,“比如,吉利设计全球总部项目自启动以来,上海各部门主动服务、快捷审批,从摘牌到开工仅用时两个月,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上海效率’。”

  李书福的感慨,印证了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金牌“店小二”服务的魅力——政府从“管理者”转型为“生态共建者”。

  “金牌‘店小二’的定位是,一方面为企业的开办、经营等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创新进行全方位考虑。”陈斐斐和记者说,例如本次大会发布的重点应用场景就是金牌“店小二”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场景要围绕企业的创新链条展开,即从研发到中试转换再到规模化扩产等进行“全链条”陪伴式服务。

  “整体上看,我们大家都认为成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用地、用能等硬成本,我们正努力为企业‘减负’;另一方面是软成本,包括科学技术创新成本、市场拓展成本和商业合作机会成本等,上海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陈斐斐和记者说,从综合成本上看,对那些追求国际化发展、致力于开拓科技前沿领域的企业而言,很适合在上海立足。

  近年来,上海瞄准企业关心的投资所需成本、直接成本、融资成本、转型成本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创新举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此前表示,上海去年出台了工业降本增效“17条”,实打实为工业公司降低用能、土地、贷款等成本超5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根据合作成果,遴选出安永、红杉中国、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银行、戴德梁行等10家企业机构授予“上海十大优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荣誉。

  据介绍,全球招商伙伴计划是上海在新时期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的重要举措。

  自2021年首次启动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计划以来,已有40家国际知名机构企业成为“投资上海”的优质“代言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最佳“合伙人”,为上海吸引一大批优质企业项目。

  “作为深耕上海30年的合作伙伴,我们很荣幸与上海携手同行,共同打造了许多‘既宜业又宜居’的标杆项目,向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CEO朱兆荣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作为上海发展的长期伙伴,未来将聚焦“全球链接、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绿色转型”四大战略方向,当好“超级连接器”,与上海共同构建更具韧性与创新力的城市未来。

  “最近我们一些国际客户在考察上海徐汇滨江时,感叹这里曾经的老厂房升级为零碳艺术商业空间。这正是上海前瞻眼光的体现,即把绿色转型融入城市更新基因中,本质是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进行深层次地融合。”朱兆荣透露,在过去几年中,第一太平戴维斯成功助力80余家高质量企业项目落地上海,涵盖金融、科技、制造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提升了上海的产业能级,也为全球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多投资上海的机会。”

  这在数据中也得以具象化:2024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

  为进一步优化外资招商服务,推动外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何冬宾透露,今年将在与外资企业业务发展最相关的开放政策方面下更大功夫,争取更多开放试点,持续为上海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打开新空间、创造新机遇。

  “根据外资企业需求比较集中的几个维度,计划建立反应更加迅速的小专班机制,如创新应用、标准制定、兼并收购等,协调解决外资企业痛点、堵点。”在何冬宾看来,大机制解决面上共性问题,小专班打通企业个性痛点,让外资企业放心发展。

上一篇:了解衔接器:VITA 67

下一篇:本来早就练习起来了比起六代机彼岸更忌惮“岸舰连接器”!